管教困境實況錄 |
2011/10/22 ~ 熊 ~ |
昨天晚餐前,二歲五個月娃把玩著舅舅特製木頭玩具車,不知怎的把輪子拆下(未上膠),更不知怎的,把手中東西丟到餐桌上,極靠近舅舅的座位,嚇了舅舅一大跳,當場寒著臉,「殺氣騰騰」
媽咪:「東西可以亂丟嗎?」
小子:「沒有」
媽咪:「有~可能你不知道,但確實有。不小心沒關係,要跟舅舅說什麼?『對不起』」
小子抵死不從:「我不想要~」
媽咪:「為什麼『不想要』?」
小子:「我不知道~」
媽咪:「你有沒有丟東西?」
小子:「我不知道~」
大人盡力講了丟東西到餐桌,可能會打到人,還可能打翻飯菜,小子也能接口,表示理解,然而,仍拒絕道歉。
媽咪:「那你到裡面想一想,要說對不起時再出來」把小子連同高腳椅一同搬進浴室(之前會關門… Orz 聽說黑漆漆會造成孩子的陰影後就不關…)
接下來半個多小時,就是小子狂哭喊媽咪~其中半分鐘時間玩架上的毛巾、還有高腳椅的吊環,隨即招媽咪制止…(謎之音:處罰你要你反省,怎你還玩?… 不得不說,小孩真的不會讓自己卡在不愉快太久,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。然而,大人則否,以致很難從負面情緒抽離)
在長約45分鐘期間,小子只是哭,執意不道歉,大人火氣上升,打了幾下手心,要他安靜!
「若不向舅舅道歉,你就一直坐在那別想出來!晚飯沒得吃,也別想上床睡覺」他媽撂下狠話,氣炸的同時,心裡了然,自己正挖了個大洞,把母子倆踹入…
小子頻哭:「我~不~想~要~道~歉~我~會~怕~」
媽咪不解:「怕什麼?」
「怕~生~氣~」這句話講得斷斷續續,來來回回好幾次才聽懂
「你做錯事不道歉,媽咪當然生氣!」
「不~是~是~舅~舅~我~怕~舅~舅~生~氣~」
「你不說對不起,舅舅才會生氣。你只要說對不起,舅舅不會生氣」
「媽~咪~對~不~起~」
「你要向舅舅對不起,媽咪陪你去,舅舅不會生氣」
「我~不~想~要~媽~咪~去~說~」
「是你做錯事,不能要媽咪去說~你做錯事要道歉,只是哭沒有用,不能解決問題,你不道歉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,等你爸回來好了」
小子始終只肯向媽咪道歉,卻拒絕向舅舅道歉…
小子或許有意識、或許無意識地把東西丟到餐桌上,第一時間看到舅舅拉下臉,嚇到了,而說不出道歉的話…
其實這經驗媽咪小時候也有過,明白小子的感受,卻苦無良計協助小子「脫困」(指情緒上、感受上,而非管教上)
總之,母子倆已在洞中,進退維谷… 今晚準備耗上吧…
此時在房中的舅舅,已知大概,拿著那台木頭玩具車出來,溫柔地問小子:「你有沒有丟?可不可以丟?」小子回答不出、或是不敢說話「不可以丟,知道嗎?」小子點點頭「等你再大一點,要更懂事喔,現在出去吃飯」
於是,舅舅拯救了大家!而小子移動到餐桌前,不過才五秒鐘時間,馬上情緒轉變,彷彿剛才的不愉快都沒發生一般,真令人佩服!
《心得》
想必有人主張打小孩,狠狠地修理,讓小孩知道痛,下回就不敢了。
然而,我不知,套在這次事件,「有用嗎?」
他知道丟東西是錯的,願意向媽咪道歉。但卡在「害怕」,而不想要向舅舅道歉。若用打的,小孩一定說得出口嗎?即使道歉了,是因為怕痛,還是心甘情願?(有人大概會說,想那麼多幹嘛?大人小孩立場互換想一下啊)
打,可能是當下處理事端的快速方法,小孩被迫接受大人的管教,一次又一次,或許等小孩再長大一點,便真能懂事。
我則一直希望,小孩學習思考,明白什麼事可做、什麼事不可做,真正了解原因,而非只因大人會生氣、會打,才不敢做。而小孩之所以是小孩,就是不斷學習這世間的規矩,會忘記會犯錯,都是正常。哪個大人敢拍胸脯保證,自己小時候都不調皮、沒二過?
我的這番話,絕非同意或放任小孩胡來,而是同理他會犯錯,警惕自己,當事情發生時,大人不要立刻發脾氣,認為小孩很白目、又講不聽、罪不可赦。同時謹記,教育小孩,是很花時間精力,需要極大的耐性!
而這次事件,他媽的確沒有處理好,也不知怎麼處理才好… XD 大人從原本情緒平和,到失控,再回歸平和,費時良久,卻仍無法達到要他向舅舅道歉的目的… 或許,當下不必執著要道歉,而應該把小孩知道做錯了什麼放第一。
要他去「想一想」,是希望帶離現場,讓他情緒流動,進而說得出道歉。可是今晚媽咪總有一種,是否這也是「逼迫」小孩認錯的手段?因而質疑應該如何管教才比較好…
這次他真的嚇著,生平第一次正視舅舅兇吧!媽咪兇就不怕嗎?小子也怕,但不致於驚嚇,因已多次見識(唉~),而且跟媽咪最親暱,知道媽咪疼愛,信任基礎夠,愛也較流暢,所以道歉的話出得了口。
其實當小子說出他內心真正的感覺,關於害怕大人生氣,媽咪內心是鼓勵的,因為他能夠表達出來,知道有個害怕的情緒在,是小孩的進步。
這回即使過程冗長又痛苦,幸虧喜劇收場,多謝舅舅柔軟相助!
媽咪想,下次小子還是可能丟東西,如果大人先hold住脾氣,心平氣和了解他行為的動機,是否能夠較妥善處理呢?根據往常經驗,確實能夠比較順利。大人的情緒流動時,腦筋較靈活,能夠想出多種方法與說法來跟小孩互動。
回想起前幾天小子歡歡,一直吵著要拿大人的東西,爸拔生氣,媽咪沒有,平靜地跟小孩說話,先講學校的事轉移他的注意,再帶回當下,把學校跟眼前的事連結,小子能夠同理,順利歸還物品。
另外,問小小孩「為什麼」,問題太發散不好回答,改用「什麼事情讓你不想要?」具體些,有個方向讓他思考與回答。
回到「案發現場」
大人拿手機打電話,已被拯救出來吃飯的小子:「媽咪,你要做什麼?」
媽咪:「打給你爸,跟他說你不哭了」原本希望他回來接手管教,可他要事纏身。
小子:「我沒有哭了」
結案~
《後續》
後來舅舅陪伴小子用餐,吃完後小子開心地進舅舅房間玩耍,卻依然說不出道歉。睡前仍頻說:「舅舅咧?我要找舅舅玩」睡到半夜兩點多,哭喊媽咪,爸拔連忙從書房衝來,媽咪抱小子,問:「做惡夢嗎?」小子搖頭,可能還不懂這名詞。再問:「夢裡的媽媽很兇、讓你很害怕?」小子點頭抱緊… 稍後他媽花了三個鐘頭記錄這件事,期許自己能夠在跌跌撞撞的管教當中,摸索出更成熟、沈穩、靈活與雙贏的方法。
最後,藉由理書與宗展來安慰自己,管教也是要成千上萬、甚至幾百萬次地提醒小孩相同的事,高人如他們都如此,更何況凡人如我?加油!
《關於道歉》
今晚媽咪煮晚餐時,小子也跟在廚房,把架上的悶燒燒、空罐子逐一搬下,玩起疊疊樂,甚至腦筋動到沈重的鐵鍋上,砰~的一聲,鐵鍋掉在地,嚇著大人。當下媽咪帶著怒氣要小子道歉,他仍說不想要。事後再問,他很快就向爸媽道歉。
又想到在幼兒園時,有天小子不小心弄到同學家長,卻一直躲在大人背後不敢出面道歉。似乎小孩對於愈熟悉的人,愈能夠道歉。然而,隨著年紀增長,對愈親近的人,道歉的話似乎愈難出口,端看親子間的愛夠不夠流動。
總之,那晚之後,小子輕快且輕鬆地向舅舅道歉了。